St. Ursuline

聖吳甦樂的傳奇

吳甦樂及其她所吸引的友伴,是第四世紀在德國科隆的殉道貞女。她們的信心、貞潔、勇氣和忠誠甚至可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深深地觸動了安琪的靈感。她選擇吳甦樂做為團體的護守者,象徵了她和她的伙伴所要努力活出來的理想。

傳奇在歷史中的由來及演變 -- 王曉風修女

德國科隆的聖吳甦樂教堂 St. Ursula’s Basilica, Cologne:科隆有所舉世聞名的歌德式科隆大教堂,距它不足十分鐘步行遠近,有一所風貌純樸,卻更為古老的小型教堂,就是聖吳甦樂教堂。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科隆遭轟炸,教堂部份被燬,卻提供史學家好機會於1942-3年間從事挖掘考古,証實在同一地點,公元三世紀前已是羅馬人的墓穴,其上原建有教堂,四世紀中葉科隆遭法蘭克人摧毀時被破壞,四世紀末由一位名叫Clematius的貴族在原地重建教堂,為紀念一批殉道聖女。最重要的是他 留下一塊拉丁文墓碑,經考証確是四、五世紀的文物,紀載著教堂地下埋有殉道聖女的骸骨,她們曾為基督傾流了自己的鮮血,應受尊敬。

隨著對聖女們敬禮的流傳,Clematius建築的教堂歷代又屢經修飾擴建。但正式命名為聖吳甦樂教堂卻是十七世紀的事。1943年的考古還發現地下有幾條好似地鼠挖掘的通道,原來中古時期曾有人來竊盜聖人的遺髑!

公元十至十五世紀是歐洲信仰的鼎盛時期,整個歐洲文化浸潤著宗教色彩。他們嚮往著為理想而冒險,為信仰、為基督而捨身殉道。傳記作家、詩人、畫家運用他們丰富的想像力為科隆的一批殉道聖女編寫彩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美麗多才的英國公主因不願下嫁一位沒有信仰的王子,向父王要求三年的時間去羅馬朝聖,她率領了十一位女孩,每位又帶了一千位女孩,分乘十一艘船橫越英吉利海峽,又橫越歐洲大陸,終於抵達羅馬並得到教宗的降福,誰知在回程中途經科隆之際,卻遭遇到匈奴人的襲擊,吳甦樂與她的夥伴一起為信仰英勇殉道。

這故事 – 聖女吳甦樂與一萬一千個夥伴的英勇殉道,充份滿足了中古時代歐洲人的浪漫情懷,聖吳甦樂因而被尊為青年女孩的主保聖人,也成為青年學生的保護者,甚至歐洲早期的大學,如巴黎、維也納大學等,都奉她為主保。此外,還有一個被稱為「吳甦樂的小船」(Little Ship of St. Ursula) 的善會,曾是十四、五世紀歐洲一個相當龐大的教友組織,透過它吳甦樂的敬禮得以傳遍各國。不少藝術家如科隆的Stefan Lochner及Von Scheiven,荷蘭的Hans Memling 及威尼斯的Capaccio等,都曾為吳甦樂的故事作畫。不但如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還將Antilles的一群島嶼命名為 “The Virgin Islands” ,麥哲倫也給他認為是南美洲最南端的海角命名為 “The Cape of the ElevenThousand Virgins.”

註:以上摘自 Teresa Ledochowska,O.S.U. “St. Ursula and Her Eleven Thousand Virgins” Chapter X in Angela Merici and the Company of St.Ursula (Ancora,1967)

十六世紀開始,理性主義抬頭,吳甦樂傳奇的可信度受到懷疑,並逐漸被淡忘。直至廿世紀末及廿一世紀初所謂後現代主義的今天,人們對象徵性語言及表達又有了新的興趣,包括故事、寓言、神話、傳奇、藝術等。它們所呈現的也許不是可以用科學驗証的事實、史實,但郤代表了人類心靈最深處的夢想、理想、以及超越現實的精神價值。

廿一世紀對吳甦樂傳奇的解讀

在Ursula的傳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擺脫掉父權中心社會型態的年青女子,她帶領了一批女孩乘船駛向海洋。海洋提供的是遼闊的創意空間,無限的可能,也充滿了危險及未知數。吳甦樂和她的同伴不懼一切,勇往直前,最後為追求理想而捨生!她們象徵的不都是世世代代人們所嚮往的冒險精神嗎?何況對今天的讀者而言,這故事還隱含著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

事實上當吳甦樂傳奇被淡忘以後,卻是另一位女子 – 安琪梅芝 (Angela Merici) – 讓吳甦樂的故事有了續集!安琪在十六世紀初 (1535年) 北義大利 ,集合一批年輕女子在人群中度獻身於基督的生活,並為這新團体命名為聖吳甦樂會 Company of St. Ursula。顯然,她是受到吳甦樂傳奇的啟發!這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女性除結婚或加入修會外別無他途,是個劃時代的創舉。至今,聖吳甦樂會己走過將近五百年的歲月,處身於多變的世界及教會歷史中,經歷多少驚濤駭浪,跋涉重洋宣揚福音,足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聖吳甦樂的夥伴又豈止一萬一千人呢?隨著她們,吳甦樂的名字及傳奇不但傳揚的更遠,並且,還披上了血肉。

聖吳甦樂與台灣

聖吳甦樂來過台灣嗎?台大圖書館存有一批寶貴的文獻,即「歐洲人來台文獻」。其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公元1582年有一艘葡萄牙商船由澳門途經台灣開往日本,在北台灣海上不幸遇到颱風觸礁沉船,部份水手乘客漂流至陸地,在艱苦求生四個月後終能平安返回澳門。當時船上有一位乘客是西班牙籍的耶穌會神父 Pedro Gomez,他留下的一份筆記記載船難的始末,聲稱之所以能幸運地度過這次災難,應歸功於他所攜帶的一塊聖吳甦樂聖觸的保佑!

此外還有一個待解之謎,2003年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福爾摩沙特展,入場處展示一尊木製女性雕像,雖殘破不全,仍看得出是中古歐洲航船慣常置於船尾的雕像,在淡水海岸被找到,可能屬於某艘十八、九世紀的遇難船隻,現存國立台灣博物館。陳其南在他為中國時報撰寫的「福爾摩沙特展發現台灣系列24」(92,2,25) 中,特別報導了這尊船尾雕像。

她是誰?可能是聖吳甦樂嗎?由她與航海的關連看來不無可能。也許這是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又何妨讓我們的想像力再去編織一個新的吳甦樂傳奇呢?